曾小燕:教你如何做个满意检查~发表时间:2024-11-28 09:51 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逐步提升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已成为许多家庭的重要议程 然而 面对各种各样的体检套餐让不少人一头雾水 那么,如何选择体检套餐? 十堰市中医医院 体检中心主任曾晓燕 为大家答疑解惑 曾晓燕:体检一般都是“1+x”的检查模式:“1”是指基础项目,“X”是指自选项目。 基本体检项目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如身高、体重、血压、脉搏、眼耳鼻喉、口腔、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腹部彩超、心电图、胸片、妇检等。X就是除基础项目外,根据自身身体状况以及年龄、行为习惯、职业史、家族史等进行自选项目。如有高血压,就可以选择性的做颈动脉彩超、心脏彩超、经颅彩色多普勒、动脉硬化等。家族有消化道肿瘤病史的,就可以选择性的做大便隐血、胃肠镜、癌胚抗原等。 曾晓燕:一般建议35岁以上的人群每年进行一次体检,60岁以上或者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的人群,建议每半年体检一次。 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身体状况和健康风险有所不同,因此体检的侧重点也是有所区别的。比如青少年时期应注重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培养,定期进行生长发育监测和心理健康评估;中年时期则是各种慢性疾病的高发期,需要加强代谢指标的监测和早期癌症的筛查;而老年时期则需要更加关注骨质疏松、认知功能衰退等老年疾病的预防和监测。此外,女性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乳腺及宫颈的筛查;男性则应关注前列腺等部位的健康。还有根据个人的生活习惯、饮食偏好、家族病史等因素,也需要对体检项目进行个性化的调整。 曾晓燕:为了确保体检结果的准确性以及检查方便,体检前的注意事项涉及多个方面,主要的有以下几方面: 曾晓燕: 01 没有不舒服就不用体检? 错误认识:很多人认为自己身体很好,没有什么不舒服,因此不需要体检。 解释: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我们很多疾病在早期是没有自觉症状的,比如高血压,就是一周不同日三次测量血压≥140/90mmHg,就可以诊断,并不是通过症状来诊断的;再比如糖尿病,现在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也很少见了,很多就是通过体检发现的。更不用说糖耐量受损、血脂偏高这些根部就没有症状,所以要明确体检不是看病,而是为了早期发现隐藏的致病因子或早期的健康问题,从而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我们永远要记住一句话:用于预防疾病的花销肯定是远远低于用于治疗疾病的花销。 02 一次体检结果正常就永远健康? 错误认识:认为一次体检结果正常就代表永远健康。 解释: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随时都在改变,一次检查结果正常并不能代表长期的健康状况。体内有可能存在着一些潜在疾病,或者已有疾病因变化很轻微未被查出。因此,需要每年定期做体检,及早发现,及早诊治。 03 体检前准备不重要? 错误认识:忽视体检前的准备工作,如饮食、作息等。 解释:体检前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体检前没有按照医生或体检机构提供的要求进行充分的准备,可能会导致某些指标异常,从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例如,体检前进食不当或服用了不适当的药物,可能会影响血糖、血脂等指标的检测结果。 04 体检项目越贵越好? 错误认识:认为体检项目越贵,检查得就越全面、越准确。 解释:体检项目的选择应根据个人的年龄、性别、生活习惯、家族病史等因素综合考虑。并非越贵的项目就越适合,而是应选择适合自己的体检套餐,确保检查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05 害怕体检中的辐射? 错误认识:对X线等检查带来的辐射“谈之色变”,体检时回避做胸透、CT检查等。 解释:现在的X线检查辐射剂量远远低于国际上规定的人体器官可接受的射线剂量标准。除了女性妊娠期不宜检查外,其他人可以接受这些检查。而且,这些检查对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06 体检是中老年人的事? 错误认识:认为体检是中老年人的事情,年轻人不需要体检。 解释:现代人生活、工作压力大,加上熬夜、抽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一些本来在中老年才出现的疾病,普遍呈现低龄化。因此,年轻人也需要注重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综上所述,关于体检的错误认识多种多样,但正确的体检观念对于维护个人健康至关重要。建议人们树立正确的体检观念,积极参与体检活动。 曾晓燕:拿到体检报告后,首先应该重点看体检汇总、综述和建议。接着,阅读体检的每一项结果,尤其是小结,如果结果显示异常再去对照看医生的总检建议,体检报告中常出现的“复查““定期复查”“进一步检查”等术语,一定要高度重视。阅读报告之后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咨询体检机构的医生。 另外每次体检结束后,一定要好好保管体检报告。即使每年体检都没问题,也应该把以前的体检报告保存起来,作为对比参考。因为有的人虽然体检结果一切正常,但与其以前的体检报告对比发现,许多指标呈现逐年增高趋势,如体重、血压、血糖等,这说明可能存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就要根据体检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个人的健康计划。 此外,就医时或体检时把以往的体检报告带上,并出示给医生,也方便医生查看既往病史资料,以便医生更好地进行健康分析。 曾晓燕:可能有些听众朋友对我们中医院不是太了解,认为中医院就是看中医的地方,实际我们也是集医疗急救/科研教学/预防保健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西医院有的检查设备我们中医院也有,比如核磁、CT、胃肠镜、彩超、各种检验设备等,常规西医院能开展的检查项目我们都可以做;而另外呢我们还有两个特色的CT,是什么呢?那就是中医CT和心理CT。 中医CT,又称中医经络检测仪,根据双手手指十二穴位、二十四个监测点的信息采集,以及中医经络诊断、生物电原理,通过计算机数据辩证分析得出中医诊疗结论。其检测包含了经络辨证、脏腑功能评估、体质类型分析及情志状态分析,可以说是从中医的角度给人体做了个全面的检查。“中医CT”不仅可提供个性化的经络报告,准确的经络辨识、体质辨识和脏腑功能提示,还能提供详尽的起居建议、饮食建议、茶疗、运动建议、音乐调理、节气养生等,让测试者对自己的身体情况有清楚的了解。可以适用于所有年龄段的人群。 心理CT: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涵盖了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和道德健康等多个方面。) 我们前面讲的是生理方面的检查,那么心理CT就是检测我们心理是否健康的工具。“心理CT”是“计算机多相个性测量诊断专家系统”的简称,可以全面评估正常与非正常人群的认知特征和心理健康水平。它的检查内容包括感知觉、思维、情绪、意志行为、睡眠、心理发育、性心理、测谎、人际关系、学习能力、个人风格、职业倾向、婚恋和家庭问题、心理防御机制、心身疾病和心理疾病等多方面,能对心理状态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报告分析和描述。现在有些岗位的入职体检就会把心理测试作为一个必检项目。 曾晓燕:(世界卫生组织在1992年的《维多利亚宣言》中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一、合理膳食:一二三四五,红黄绿白黑 “一”指每天喝一袋牛奶。 “二”指每天摄入碳水化合物250~350克。相当于主食6~8两。 “三”指每天进食3份高蛋白食物。可在50克瘦肉、一个鸡蛋、100克豆腐、100克鱼虾、100克鸡鸭、25克黄豆中任意选择三份。 “四”指四句话:有粗有细, 不甜不咸, 三四五顿(指在总量控制下,少量多餐), 七八分饱。 “五”指每天500克蔬菜及水果。 “红黄绿白黑”,我想从中医的角度上讲,青入肝、赤入心、黄入脾、白入肺、黑入肾。 肝是青色,表现为绿,所以绿色食品多补肝,有利于稳定心情和减轻紧张情绪,而且绿色食品多含有大量纤维素,可以帮助肝脏排毒。相应的食物有青笋、青菜、青豆、菠菜等。 心是赤色,红色的食物养心入血,能促进血液循环,软化血管、振奋心情。相应的食物有山楂(红果)、西红柿、红苹果、心里美萝卜、红辣椒等。 脾是黄色,所以黄色的食物多补脾,还可以刺激神经和激发能量,相对应的食物有胡萝卜、土豆、黄小米、玉米、老南瓜、香蕉等黄色食品。 肺是白色。白色食物可补肺益气,而且大多数白色食物,如牛奶、大米等都富含蛋白质,经常食用能消除疲劳。白色食物指主食以及白色的蔬果。例如:白萝卜、冬瓜、竹笋、菜花、百合、莲藕等。 肾是黑色。黑色的食品有益肾抗衰老作用。相应的食物有黑木耳、黑米、黑豆、黑芝麻和荞麦面等。 二、戒烟限酒 1、吸烟有害健康 2、被动吸烟有害健康 3、吸烟者越早戒烟越有益健康 4、饮酒应限量:现如今对饮酒的理念是:能不喝就不喝,如果实在要喝,男性每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50°的酒不超过一两),女性不超过15克。 三、适量运动 运动做到三个字:三、五、七。 “三”指每天步行3千米,时间在30分钟以上。 “五”指每周运动5次以上。 “七”指运动后心率加上年龄约为170次/分,这样的运动量属中等强度。也就是运动后心率等于170-年龄。比如50岁的人,运动后心率达到120次/分,60岁的人,运动后心率达到110次/分,这样能保持有氧代谢。 注意:有心脑血管疾病或其他不适宜运动的人群,请遵从医生的运动处方。 四、心理平衡 做到“三个快乐”:第一助人为乐;第二知足常乐;第三自行其乐。 愿大家都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 |